旅行苦與樂

遊記大多紀錄吃喝玩樂,再深入一點也只是詳述歷史文化,但香港旅遊作家林輝的新作《旅行在希望與苦難之間》卻寫世界暗角:受壓迫的巴勒斯人、墨西哥的非法移民、馬來西亞的緬甸難民、敍利亞被戰火催毀家園的人。林輝跟《城與書》分享他的旅遊哲學。

問:人生已經夠苦,幹麼旅行時都要尋找苦難?
其實也不是尋找痛苦,而是希望看全面一點、看深入一點。反過來說,我們旅行其實被預設成為只看漂亮的一面,這其實也不是事實的全部,所謂尋找痛苦,也不過是更深入地去旅行罷了。書中提到的苦難,其實都是一些個體難以改變的苦,例如天災、政禍、貧窮、戰爭、疾病等。在這些苦難面前,個人其實是無力改變的,但我看到的希望,則是許多個體或者小團體,他們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善他人的生命,將小改變累積為大改變。

問:尋找痛苦有不同方法,非要用旅行不可嗎?
答:觀察苦難當然有很多的方法,可以讀書,可以透過媒體,但真切的踏在那片土地上,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親身去感受,那又是一種無法取代的理解和觀察方法。對我來說,親自目睹感受到,是最直接的了解方法,也是與當地建立關係的最直接方法。一個旅行者在尋開心的同時,也該顧及當地的環境、文化、消費甚至弱勢社群等。旅人有時會成為破壞一個地方的元兇,但同時也可以是改善當地人生活的巨大助力,視乎我們怎樣做而已,這就是我在書中提出的「責任旅行」。

問:怎樣才是好的旅遊文學?
答:我認為好的旅行文學,不是純粹流水帳式的敍述自己的旅程,而是能將一個地方、一次旅程的靈魂呈現在讀者面前,而讀者可以從你的故事中得到些甚麼。我很喜歡余純順的《孤身徒步走西藏》和石田裕輔的《不去會死》,他們本身就是非常厲害的旅人,在書中流露出他們對這個世界的熱情和胸襟,在他們奇特的經歷中可以讀到許多對生命和世界的反思。另外我覺得誠實也是很重要,旅遊文學不是小說,如果把經歷過份誇張甚至虛構,那就沒有意思了。

問:你覺得當今的旅遊文學跟以前的有沒有分別?
答:應該說,現在的旅行方法愈來愈不同了,旅行文學也會跟着不同起來。現在的趨勢是旅行不光看地點,更看方法;像工作假期、交換生、單車旅行、義工旅行、沙發衝浪、順風車、甚至是跑步和禪修等,旅行的方法愈來愈多元,相信旅行文學的主題也會隨之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