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的故事

疑幻疑真的小說是了解一個陌生地方的窗子,雖然人物和情節是虛構的,但那些風光和背景又如此逼真,於是《蘇絲黃的世界》成為外國人認識香港的橋樑,飛歷奇的《大辮子的誘惑》也讓大家認識這個中葡文化交滙的東方小城。

澳門最近十年經歷翻天覆地的變化,小說家筆下新的澳門又是怎樣一番光景?今期專題介紹中外以澳門為背景的小說,藉着閱讀人家眼中的澳門來了解自己的城市。

賭客文學

嚴歌苓的文字功力好得無話可說,她能以一張樸克牌形容賭客的年紀閱歷,以衣服的紋理形容賭客的呆木姿勢。她描寫賭場裡不眠不休的賭客的體味,逼真得像要透過書紙散發出來。她勾畫出賭客不能自拔的賭癮,寫下五花百門的賭法,看得出她下筆前做了大量資料搜集。

小說主角是一個來自內地的女性疊碼仔,她的祖先出洋掘金卻在歸途賭得傾家蕩產,自己明明討厭賭博卻又投身澳門賭場維生,而且情不自禁愛上理應是藝術天才卻又染上賭癮的雕塑家。出色的小說關鍵在於人物刻畫,嚴歌苓筆下這位疊碼仔深刻得像一個真實的人物。

如果硬要挑剔這本書甚麼,可能就是八成的場景都是不見天日的賭廳,讀者難以透過小說看到澳門的風景,可是嚴歌苓卻隱隱透露這正是許多只顧來澳賭博旅客的缺失。末了男主角終於戒賭,女主角說他們終於能享受澳門的清晨、街市的氣味、市井的生活,這不就是小說想表達的澳門風貌嗎?

媽閣是座城

▸ 媽閣是座城

編著者:嚴歌苓

出版社:人民文學

出版年份:2014

真實社會

在一眾以澳門為背景的小說中,應該沒有比澳門作家更能反映澳門實況的了。太皮憑《懦弱》獲第三屆澳門中篇小說獎,書中道盡普羅百姓的生活苦況:私樓樓價高不可攀、政府經屋空間狹窄,治安警察的收入竟然比不上賭場公關,還有一些生活更慘卻被社會遺忘的一群。

《懦弱》寫的是案中有案的偵探故事:因為一宗先姦後殺的縱火案,而翻開了20年前仍然封塵的肢解案,而兩宗謀殺案的受害人竟然是兩母女。小說主角是一位鬱鬱不得志的督察,當年他無法為遇難母親破案,今次誓要為遇難女兒追查兇手,竟然因此陷入警界黑幕。

原名黃春年的太皮畢竟是一位70後的年輕作家,《懦弱》裡無論是謀殺案的情節、警察查案的對白,隱隱然都有陪伴大家成長的無綫劇集的風格,太皮的文筆也難以跟比他年長20歲的嚴歌苓媲美,可是他對當今社會刻畫之深卻肯定脫穎而出,這種寫實更能引起讀者共鳴。

懦弱

▸ 懦弱

編著者:太皮

出版社:澳門日報

出版年份:2014

史詩作品

書名明明說番攤賭檔,但小說寫的卻是蘇格蘭男主角和俄羅斯女主角在澳門的愛情故事。小說明明寫於五年前,但背景卻是上世紀20年代的澳門。這是一部將澳門小城置於世界歷史洪流的野心之作,書內涉及的歷史事件包括俄國革命、國共內戰和日本侵華,根本是一部史詩作品。

小說寫俄羅斯女主角跟家人為逃避紅色革命而落難澳門,在這樣一個華洋混雜的東方小城,她跟葡國女人義結金蘭,跟英國特務墮入愛河。那是天下動蕩的年代,最初男主角為她跑到蘇聯尋找她生死未卜的父親,後來她要在香港淪陷時從戰俘營拯救下落不明的丈夫。

如此蕩氣迴腸的情節並非作者的信口開河。生於香港的Julian Lees是英俄混血兒,太公當年為了逃避俄國革命而移居中國,母親在上海出世後再遷至澳門,後來在香港遇上英籍的丈夫而落地生根。澳門從來是中西文化大熔爐,無論是Julian Lees自己還是他這本小說都是最好證明。

The Fan Tan Players

▸ The Fan Tan Players

編著者:Julian Lees

出版社:Sandstone Press

出版年份:2010

金雕玉砌

這本小說憑着描寫澳門賭場而被《紐約時報》和《紐約客》選為2014年好書之一,如果說嚴歌苓勝在刻劃中國人的賭性,那麼英籍作家LawrenceOsborne則優於營造澳門的奢華,賭場內的水晶燈和油畫、澳門的陸軍俱樂部、路環的法蘭度餐廳都是他描寫的對象。

小說寫一個虧空公款的英國律師逃到澳門,喬裝成貴族紳士混在賭場豪賭,試過輸得身無分文三餐不繼,試過贏得巨款引來記者追訪,賭桌上的忌諱迷信都是他追求的學問。主角最後跟在賭廳認識的內地應召女郎墮入愛河,在金雕玉砌的繁華景象裡,只有真心真意的愛情最動人。

居於美國的Lawrence Osborne也許對中國人的賭場認識不深,相比嚴歌苓描寫中國賭客以億計的注碼,這本書的主角贏了區區千幾萬竟然受眾人趨之若鶩,這種情節難免叫人失笑,不過從中可見外國小說家寫賭博,重點可不是賭客傾家蕩產的下注,而是一個賭客的聲色娛樂享受。

The Ballad of a Small Player: A Novel (Paperback)

▸ The Ballad of a Small Player: A Novel (Paperback)

編著者:Lawrence Osborne

出版社:Hogarth

出版年份:2015

澳門聲與色

在安娜.瑪麗亞.阿馬羅《澳門的水彩,1960-1970,街道風景及生活故事》書中,筆者發現了一個關於澳門說書人的故事。

安娜.瑪麗亞.阿馬羅深知失去回憶就像丟失了生命一樣,失去了故土,以及那些一起創造和保存回憶的故人,回憶也不復存在。既然如此,安娜.瑪麗亞.阿馬羅以〈亞港,說故事的人〉這個既務實又帶有感情色彩的篇章作為她敍事的開始也絕非偶然。

故事中的敍事人亞港帶着神話色彩和神秘感,就正如在開始對他的描寫「沒有人知道他的名字或他的出生地」一樣。他講述的故事有些是傳統的,也有些是想像出來的,而貫穿這些故事的重要元素是誠實、孝心、忠誠和勇氣的社會價值觀。有一天亞港從他平時說故事的地方消失了,剛好就在他說完最具代表性的故事後的第二天。這個故事是講述一個識字的老翁因逃避抗日戰爭而流放在外,最後在蓮花寶地(中國人給澳門的另一個名稱)找到容身之所。

後來在這個地方老翁失去了他唯一的女兒玉蘭,這是非常典型的中國女孩的名字,更深的含意為中國的閨女。這女兒不僅代表着他對未來的期望,也蘊藏了他的回憶,而這些回憶包含了於抗日戰爭時期死在日本人手上的太太,還有他那被逼離開的家鄉。在他的獨生女兒一字不留地與一個路過蓮花寶地的日本人私奔後,老翁這時真真正正的感受到流放的滋味,確實和完全地被流放在外。

筆者認為,這象徵着比丟臉子更嚴重和殘酷的打擊,因為這個中國老翁永遠失去了使他能歸屬於社會的回憶。失去了回憶,生命不再重要,生活也變得毫無意義。亞港的生命本身是重要的,他的故事對整個社會而言更為重要,因為這個故事超越了他本身所承載的意義,他代表着那一代人的集體回憶。

Aguarelas de Macau, 1960-1970, Cenas de Rua e Histórias de Vida

▸ Aguarelas de Macau, 1960-1970, Cenas de Rua e Histórias de Vida

編著者:Ana Maria Amaro

出版年份:1998

Editor: CTMCDP e Fundação Mac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