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 . 傳記

古往今來,少年人寫的傳記很易令人接受,甚至成為膾炙人口的作品。由荷蘭籍猶太裔少女安娜.法蘭克紀錄自己躲避德軍魔爪的《安娜日記》,到台灣作家林海音紀錄北京童年生活的《城南舊事》,出版超過半個世紀,至今仍然受人追捧,成為不少學校的必讀教材。

少年人筆下的世界別有洞天,因為他們簡單直接、純真率直,即使在兵荒馬亂之際,他們的傳記仍然流露笑聲和希望。今期《城與書》介紹幾本少年傳記,有的是他們年紀輕輕寫的,有的是他們長大後為童年而撰,不單反映個人的生活點滴,更帶出社會的時代背景。

我是馬拉拉(青少年版)

▸ 我是馬拉拉(青少年版)

編著者:馬拉拉.優薩福扎伊、 派翠西亞.麥考密克

譯者:朱浩一

出版社:愛米拉

出版年份:2014

我是馬拉拉

▸ 我是馬拉拉

編著者:馬拉拉.優薩福扎伊、 克莉絲汀娜.拉姆

譯者:翁雅如、朱浩一

出版社:愛米拉

出版年份:2013

父愛的力量

史上最年輕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馬拉拉幾乎沒有少年任性時,這本自傳講述身為長女的她如何在巴基斯坦堅毅不屈地追求學業。那是塔利班佔領時期,她在博客紀錄同學的恐慌,向外國記者講述社會的壓迫。這本自傳的結局是她受塔利班槍傷後,送往英國的醫院急救,終於在那兒等到家人來團聚,開展她的人生另一頁。

這本自傳中最突出的角色是馬拉拉的父親。他冒着塔利班的死亡恐嚇堅持辦學,讓巴基斯坦女孩能夠接受教育。他本來可以陪馬拉拉去英國急救,卻堅持留在老家照顧妻兒。因為有這位偉大父親的無私奉獻,才成就舉世讚歎的馬拉拉,書中描述的父女感情是最賺人熱淚的部分。

馬拉拉去年18歲生日那天,以自己的基金會在黎巴嫩邊境開辦女子學校,讓敍利亞難民得以接受教育。這種胸襟得以養成,看過她的自傳就能領略。這本書還有青少年版,以更簡潔的文字和濃縮的情節回顧馬拉拉的過去。

漫畫自傳

伊朗女性漫畫家瑪贊.莎塔碧在法國發表自傳式漫畫《我在伊朗長大》,用自己的成長故事述說伊斯蘭革命及兩伊戰爭的歷史。她在伊朗首都德克蘭的法語學校讀書,自幼培養出批判的思想,她見證伊朗國勢日衰,最後被父母送到奧地利留學,卻因思鄉又返回伊朗十年,最終還是長居法國修讀插圖藝術。

書中毫不掩飾少年人的幼稚魯莽,她最初受學校洗腦而崇拜獨裁者,要知書識禮的父母灌輸正確觀念。她追求同儕認同,在伊朗時揮霍金錢去追求西方流行文化。她在奧地利留學時誤入歧途,連群結黨食煙吸毒上夜店。然而,正是這種真實的描述,更深刻表現在獨裁國家長大的反叛女孩的心理掙扎。

此書一共四集,用簡單線條和黑白對比的漫畫帶出一個動人心弦的少年成長故事,生動有趣地講述了伊朗近一個世紀以來的歷史。此書在法國推出時大獲好評,獲2004年德國法蘭克福書展「最佳漫畫獎」,並翻譯成十多種語言。

我在伊朗長大

▸ 我在伊朗長大

編著者:瑪贊.莎塔碧

譯者:馬愛農、左濤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

出版年份:2005

Persepolis

▸ Persepolis

編著者:Marjane Satrapi

出版社:Pantheon

出版年份:2003

文革回憶

移居美國的蔣吉麗用英文回憶自己在文化大革命的經歷,那年她才十二歲,世界忽然變得天翻地覆。她的祖父曾是大戶人家,因此父親在文革時遭受批鬥,祖母被迫清潔街道,家裡常有紅衛兵來抄家搗亂。她在學校受到同學杯葛,見過鄰居被毒打至死,自己被威迫利誘要跟父親斷絕關係。

這本回憶錄道盡作者幼時年少氣盛的種種行徑。她因為家庭背景而不能投考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而跟父親賭氣,又因為父母背景在學校受盡排斥而遷怒母親。她裝作不在乎被同學排斥,心底卻渴望跟一眾紅衛兵去破四舊,又羡慕人家可以到北京一睹時任國家主席毛澤東的尊容。

作者在後記中回憶自己遷往美國後終於得享自由,回首那段人性扭曲的童年歲月,她對文革主謀無怨無恨,反而更肯定自己的愛國決心,立志要促進中美的文化交流,讓外國人認識真正的中國。

Red Scarf Girl: A memoir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 Red Scarf Girl: A memoir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編著者:Ji-Li Jang

出版社:Harper Collins

出版年份:2004

台日交流

日本舞台劇演員一青妙跟台灣淵源極深,父親曾是台灣世家望族,母親則是日本的鄰家女孩。《我的箱子》是她回憶童年時穿梭台灣和日本的日子,她在家裡用日語交談,在學校卻用國語背九因歌。明明日本同學帶精緻飯團上學,她的飯盒卻是賣相平平的中式午餐,還經常收到對岸寄來的包裹。

作者的童年不堪回首,因為雙親後來鬧翻而斷絕對話,年紀輕輕的她成了家中的傳話工具。她一直不懂這場冷戰的來龍去脈,直至父母先後去世,她在家中發現一個箱子。從箱裡的家書,她才併湊整理出自己的童年。成年人以為小孩不懂家事,但其實父母的吵鬧冷戰會為小孩留下不能磨滅的陰影。

這本書的珍貴之處,不單在於作者的童年往事,還在於重現了台灣和日本大半個世紀以來的緊密關係,就算連作者也要讀完許多家書,才明白今天兩個地方的人怎麼總會在天災突襲時向對方雪中送炭。



// 一青妙中學(上)和小學(下)都在日台兩地穿梭。(一青妙提供)


// 一青妙生於台北,如今是日本舞台劇演員及作家。(一青妙提供)

我的箱子

▸ 我的箱子

編著者:一青妙

譯者:辛如意

出版社:聯經

出版年份:2013

香港童年

生於澳門、長於香港的兒童文學家何紫曾在報章專欄紀錄童年回憶,這些文章在他過身後結集成書。第一篇就寫他三歲那年,為了逃避戰火而跟父母從澳門偷渡到香港,誰知那年聖誕前夕,香港淪陷。他的父親被日軍害死,自幼便跟母親相依為命,也讓他看盡民間疾苦。

這本書充分反映少年人的樂觀天性。香港淪陷歲月,他學會日文的粗言穢語;學校因戰火停辦,校舍成為他們的尋寶樂園;連制水這種百姓苦事,在他筆下都變得趣味盎然。年少氣盛的他還會因抱打不平鬧上警局,跟園丁老伯成為莫逆之交,跟同學在電車搗蛋。

這本書猶如香港風情畫,舊火車站聚滿落難人,駱克道已經燈紅酒綠,兵頭花園是街童的天堂,還有來自五湖四海卻在香港碰上的人。在沒有互聯網的年代,雖然身邊每個人都是過客,卻讓你記住一世。

童年的我.少年的我

▸ 童年的我.少年的我

編著者:何紫

出版社:山邊

出版年份: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