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是建築新世界,澳門也是回憶之城

文字_余盈 
圖片_李佩禎

 

 

 

Macau Sessions: Dialogues on Architecture and Society一書在2015年出版,凝聚了澳門建築師兼大學講師Tiago Saldanha Quadros和她的策展人妻子Margarida Saraiva多年心血。書本透過二人創辦的非牟利文化團體BABEL獨立出版,以對話的內容展示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對澳門城市化進程的看法。今年,Tiago再接再厲,推出同名葡萄牙語作品,進一步把內容開放給葡語閱讀群體,更為此添加了新內容。既然圖書是以對話形式進行,那麼《城與書》也嘗試沿用這種模式,向兩位作者了解關於書本創作背後的點滴。

 

Q:為什麼會創作這本書?選擇以對話的形式作文字呈現的考量是?

我們2013年開始進行書本創作工作,目標是收集、保存和共享有關澳門在城市建築進程領域的現有知識。這項工作是從當代建築學構建的角度進行的,反映了過去幾十年來澳門的變化。對話形式允許人們在短時間內分享思想和觀念,靈感來自瑞士藝術策展人漢斯·烏爾里希·奧布里斯特(Hans-Ulrich Obrist),他一直在開發被稱之為“採訪項目(Interview Project)”的作品。本書完全遵循這種方法,與來自不同背景,從事與科學項目相關的研究人員和學者進行了​​九次“對話”。

 

Q:英語版本在2015年出版,與今年出版的葡萄牙語版本有何不同呢?

葡萄牙語版本通過一家獨立出版社單獨出版,並非由BABEL出版,我們希望能把它帶到葡語國家,與他們分享澳門和周邊地區的最新動態。此外,葡萄牙語版本不是英語版本的直接翻譯,它融入了兩個新元素:一是葡萄牙藝術家Nuno Cera的視覺散文,二是策展人Margarida Saraiva對藝術家的訪談。我們旨在把對話從建築學或城市規劃學科擴大到其他領域去延伸思考,正如著名城市規劃研究學者簡·雅各布斯(Jane Jacobs)提出的問題一樣,“城市有能力為每個人提供某種東西,這是因為,城市也是由每個人創造的”,它是一個雙向影響的過程。

另外,為英語版提供照片的是攝影師楊文彬,而葡萄牙語版則選用了努諾•塞拉(Nuno Cera)的作品,他也加入了新版本的對談。

 

 

Q:兩本書的創作期相隔四年,您們認為澳門在城市規劃上有什麼重大變化?

澳門是會發光的城市,我最喜歡這裡的地形和城市結構,還有它的密度、混合型文化氛圍等等。歐洲的城市微縮景觀與中式建築在這裡相連,但又相對獨立。但是,我相信,在接下來的幾年,隨著新的土地開墾,城市形象將徹底改變。填海區煥然一新,它開始重塑澳門的形象。在過去幾年,新區域陸續出現,甚至在舊城區中佔有一定比例,其影響已經非常顯著。另外,隨著遊客的大量增加,城市身份象徵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此,我們認為四年後的今天,澳門正處於向“未來”過渡的軌道之中,或者說,正“流”向未來。

 

Q:在書本中您們提出了兩個有趣的觀點:澳門是全新的;澳門是回憶之城。這兩個看似相悖的概念,該怎樣從城市規劃學和建築學解釋呢?

澳門令人著迷的地方並不在於它是東方拉斯維加斯,它是古老的、現代的和後現代的共存體,所以我們說它是全新的。例如,一些西方建築的複製品,在這裡又變得中國化了起來;又譬如,資本主義在領土規劃中的方式如何與共產主義相遇?殖民時期文化的“真實”遺產是娛樂場,而不是葡萄牙人的存在……所謂的“新世界”和“舊回憶”,都是基於“真實的”遺產與後現代形式主義之間的關係,所作出的總結。

 

Q:既然有英葡文的版本,是否有考慮推出中文版?

我們很希望能推出中文版!毫無疑問,這將使討論延伸向更廣泛、更多樣化的聽眾層面。